【此為個人閱後心得,且大量引用書中內容,以理解書摘為主,個人心得較少,慎入】

1414740132-2594015710.jpg

因為這本書的名氣我興致勃勃的買書後立即來啃食。不得不說我看書都是因為看到聽到許多的推薦進而接觸的。但也可能因為甚少接觸心理學或哲學相關的概念,也可能是一天下午就把整本書的千迴百折盡量吸收,打鐵趁熱,但也少了點時間吸收咀嚼,讀到後面仍不免有些艱澀感。有些概念是有敲擊到心坎的,有些概念則需要去前後貫通才能稍微理解。

這本書對我而言的粗俗版三大重點:

  1. 別再把妳的人生悲劇怪罪到別人或其他事物上了!妳現在的不幸、墮落、恐懼,都是自己選的!
  2. 在這麼封閉的中國傳統儒家社會中,勇敢一點,去選妳想走的路吧!什麼醫生、律師,如果妳不想做,就別逼著自己變成那種人!
  3. 少在那邊只會規劃未來,現在不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努力,就變成畫大餅而已!

 

心理學家版專業兩大重點:

  1. 強調「我」與「當下」的重要性,不被過去經驗、他人期望左右,所有幸與不幸,都是自己選的,自己也不會成為他人幸與不幸的因素。過去的經驗對現在的狀態並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未來的期望也會拖延專注當下的決心,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是只要到目的地就好,而是時時刻刻都要專注當下的所為。
  2. 分析真正的自由-自由是能夠掌握自我,不願改變順著他人期望是因為內心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同-追求認同感是天生的慾望-能掌控自己不被天生慾望牽引就是真正的自由-引導出真正的自由就是具有被討厭的勇氣。

我想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類似以下的狀況:「要不是因為我有豬一樣的隊友,我早就擊倒神一般的對手」、「我以前曾經被男生狠狠傷害過,所以現在有恐男症,連跟男生講話都會顫抖,更不用說談戀愛了」。時常將現在的狀態歸咎於以前的經歷,但這本書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如果我說,其實是因為「我害怕如果我真的遇到神一般的對手,卻還是失敗,我就可以怪罪於我豬一樣的隊友」,或是「我其實是害怕跟男生講話會出糗,甚至連告白都不會成功無法談戀愛,我才將以前被男生傷害的經歷做為一個逃避的藉口」,一般人並不會第一時間承認或相信,但仔細想想,這無意識的「自我中心」,的確是有可能存在的 。

  • 不承認有所謂的「心理創傷」 決定論 v.s. 目的論 

作者認為與其將你現在的不幸歸咎於過去的心理創傷,不如說是你自己選擇不幸,並試圖拿過去的經驗作為藉口。作者也提到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私憤v.s.公憤),過去的經驗也如同憤怒一樣會被拿來當作現在決定或心態的藉口來達成某種目的。舉例來說,同事A講話機車、衛生習慣差、背後說人壞話,所以我討厭A並且拒絕跟他有更多往來,這是佛洛依德的決定論,因為A個性的原因,導致我拒絕往來的決定,故責任是在A。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卻可反果為因,其實是因為我無意識中想要拒絕跟A往來,不想面對與A相處的人際課題,所以編造出一堆藉口,藉以逃避屬於「我」的責任,這也呼應了書中所說「只要有那個心,人要找出對方的缺點或瑕疵都是輕而易舉的,要多少就有多少」。這或多或少都讓我反省了在討厭一個人之前,可以更理性的思考而不淪為謾罵。如何與不同個性的人和平共處,也是人生任務(工作、交友、愛)要面對的課題。

  • 是我們自己決定「不要改變」,不幸是自己選擇的,寧願選擇可以掌握風險的「不滿」現狀,也沒有勇氣嘗試未知的「不安」未來

我也認為這能解釋為何我們時常抱怨、希冀改變、卻仍好長一段時間「甘於現狀」,嘴裡嚷嚷著說工作很糟、主管很爛、客戶很刁、制度很殘,卻仍在這個位子上蹲踞了幾年,未見改變,因為我們怕跳槽後要面對更多的未知甚至預期失敗,相對來說現下的不滿反而在自己能夠掌控或忍受的範圍,不會更糟了。說透了就是鴕鳥心態與不願跳脫舒適圈卻又滿嘴抱怨滿懷委屈的人性展現,這也是對於現在的我可以思考的另一個面向。

  • 重要的不是我們天生擁有什麼,而是我們如何使用我們已經有的東西

回歸到目的論,阿德勒認為重要的不是我們經歷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去看待那些經歷。如果曾遭受過戀人劈腿的人,因此都無法談戀愛(經歷決定未來),那全世界被劈腿的人應該都無法談戀愛才是,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妳如何去看待「劈腿」這件事,才是影響妳以後戀愛觀的關鍵。「無論之前妳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妳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阿德勒也說明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因此「接納自我」就非常重要。今天只抱怨自己老爸不是郭台銘,所以註定窮一輩子,感嘆自己時運不濟,還不如想想我現在好手好腳,怎麼去工作、理財才能達到成功過好舒心的日子。「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

  • 所有的煩惱都跟「人際」有關係,要消除所有煩惱,除非全宇宙自始至終只有你一個人

甚至是「孤獨」這個感受,也一定是全世界還有一個地方有某個人,妳才會感受到孤獨。

  • 原來自卑也有分:自卑感(正向激勵)與自卑情結(負面藉口)的差異

作者認為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卑感,因為人人都會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如嬰兒學爬、廚師不斷精進廚藝)。當理想無法達成時對自己產生的無能感就是自卑感。「無論是追求卓越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為了消除自卑感而努力向前是沒有問題的,然而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則稱之為自卑情結(complex),會出現「因為A,而達不到B」的想法。因此也出現「表面上的因果律」,如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就是「把本來完全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對自己說的好像關係有多麼重大似的,並讓自己接受這種說法」。實際上是自己「不想成功」,而不是「無法成功」,換言之就是自己認為「如果我的學歷高,就能成功」,為自己的能力得到優越式的彌補,即使失敗了也能怪罪學歷,而不是自己的不努力。

  • 優越情節、展現權威也是一種自卑情結

常聽人說自大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雖然懵懂也覺得沒什麼不妥,但一直都不知其中的關聯,這本書的確為我解了這方面的疑惑。「優越情節是由自卑情結發展成的另一種特殊心理狀態,因深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也無法忍受『因為A,所以達不到B』這種自卑情結、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因此想用更簡便的方式來彌補,那就是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其中展現權威就是一種方式。」「例如刻意表示自己和一些有權勢的人關係很好(班長、幹部、名人等)、謊報學經歷、極度崇拜名牌,都是一種權威的展現。無論哪一種,都不是因為『我』很優秀或特別,而是藉著『我』和權威的結合,讓別人覺得『我』好像很優秀的樣子。」「藉由權威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過著別人的人生。」

  • 課題的分離

我想這個概念讓一直在教育現場的我有很大的感慨,作者尤其舉了親子關係作為例證。任何人際關係都能有解除的時候,包含婚姻、交友,唯獨親子關係是無法隨時切割的,所以只能選擇面對,最壞的結果就是維持現狀。現代的父母大多都有「過度干涉孩子課題」的狀況,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辨別「是誰的課題」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例如綁鞋帶,例如用功讀書等,父母總是會比孩子著急,甚至祭出獎懲制度讓孩子照著自己的期望走,但最後面對這個課題的孩子,幾乎無法變得喜歡讀書,讓最理想的目標「一生的讀書習慣讓自己不斷充實新知」變成「應付了事別人干涉我的課題,之後放棄」。用功讀書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最大的支援,最後的成果由孩子自己承受。「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的行動時,你不可以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個理論,面對教學現場,還是有執行面的商議空間,但也讓我省思往後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不成為一個虎媽。阿德勒說:「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互不干涉彼此的課題,「想要藉著改變自己的言行來操控對方,很明顯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做好自己的課題,不預期對方的「回報」,因為要不要回報,是對方的課題。

  • 「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因為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地球儀,任何人任何點都可以成為中心。」
  • 橫向關係 v.s. 縱向關係

作者認為不只是責備,連稱讚都有「上下尊卑」的不平等意味,意旨有能力的一方稱讚無能的一方,也就是縱向關係,無論是責備或稱讚都帶有操控對方行為的目的。作者提倡以表達感謝的「鼓勵」取代稱讚或責備,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晚輩或下屬面對上司或長輩「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不屈服於縱向關係。

  • 追求別人的認同是一種天生的「傾向性」,順著這種欲望的自己就像一顆順著下坡滾的石頭,只是以自我為中心;懂得逆向從下往上推才是真的掌握自由,也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滿足他人的期望過日子應該很輕鬆吧,因為你不希望有任何人討厭你。」實在是很一針見血,埋怨其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太高,讓自己過的很辛苦,不如想想這何嘗不是自己的懦弱與自我中心呢?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給別人,逃避自己要面對的課題,難道不是一種利己主義?「因為你希望給別人好的觀感,才會在意別人的目光。那樣的作法並不是對別人的關注,只不過是對自己的執著罷了。」

  • 實現式人生 v.s. 變動式人生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點所構成,不是一條有始有終的線;所以專心「當下」,會發現就像鎂光燈聚焦在舞台上的自己,妳看不到觀眾席,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變動式人生就像一條線,有起點有終點,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是可以被預測的故事,你只有達到目標人生才有意義,人生若在達到目標前就結束,人生的過程只能是虛無空白;實現式人生則是你專心當下的過活,並非及時享樂,而是為了認真而謹慎的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事。就像專心致志的人從不把目標設定在成為大師或專家,而是熱衷自己做的事,一回頭,才發現自己的成就成為該領域的巨擘卻也毫不自滿繼續鑽研。

  • 「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最後,我想起很久以前在【論六月】看到的一段話:

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你的世界

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

如果你不花時間去創造你想要的生活

你將被迫花很多時間去應付你不想要的生活

總是有那麼些時候對現在不滿、不安,不曉得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好似每條路都充滿荊棘,那麼不確定。過好當下,每天做好自己設定的小目標,不把未來的大目標設為唯一,無論是運動、語言精進,是否在哪一天我跳了許久的舞,會發現舞台已經在我眼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ato1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